“叮當、叮當……”
清晨,敲擊陶器的清脆聲音,劃破了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雅縣煙多鎮康松村的寂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民曲珠一直為他的黑陶手藝忙碌著。
圖為黑陶制作縣級傳承人曲珠察看黑陶制作細節
近年來,在非遺傳承保護的良好環境下,察雅縣的原始制陶業得到發展。察雅縣的黑陶燒制工藝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強的白色和紅色陶土,加上風化砂石研磨而成的石粉,混合形成制坯原料。燒制黑陶要依次經過選土、練土、制坯、鑲瓷、磨光、裝飾、陰干、燒制、滲碳、防裂等12道工藝。
察雅縣黑陶制作縣級傳承人曲珠,從2014年開始跟察雅縣老藝人曲培學習黑陶手藝,經過6年的積累,2019年他開始獨立制作黑陶。察雅縣黑陶手工藝產品大致可分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兩大類,品種齊全,用途廣泛,藏族人民使用的各種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飲具等一應俱全。這種陶器融使用性、觀賞性、工藝性于一體,充分顯示了藏族民間陶藝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800℃的熱愛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對制陶技藝有這樣的概括:“水火既濟而土合”。
經手工淘洗澄泥到拉坯、修坯,再到繪畫、雕刻、砑光、晾干,直至燒制……十幾道工藝,讓曲珠著迷了半輩子。
“黑陶的制作工藝復雜、精細,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制作全部是手工,且燒制溫度十分重要。像瓷器溫度較高,一般都在1300℃左右,陶器則在800℃到900℃?!鼻檎f,“黑陶之所以呈現黑如漆的色澤,主要還是其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燒制方法?!?/p>
圖為曲珠學徒達瓦卓瑪正在進行素燒準備
“封窯熏煙滲碳”制作工藝是先由小火烘,待到窯溫升起來,再大火烘焙封窯。燒制過程也就是氧化還原和滲碳過程,濃煙在窯內通過滲碳,將煙中的碳粒滲入坯體,使胎體呈黑色。黑色一直滲透到陶的里層,品質好的黑陶,打碎后的陶片黑色均勻,看上去像是由黑色泥土燒制而成的。
工藝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出來的,黑陶燒制難度大,成品率較低。曲珠說:“前期不懂燒窯,燒出來80%都是壞的,因為胚體是不能回潮的。比如說現在天氣很好,馬上就要下雨了,潮氣進到陶體上了。陶體一松,再一燒,壞的概率很大?!?/p>
每一件器物上的紋路,都是從制陶人的指紋摩挲出來的。一塊自然態的陶泥,通過精心設計和火的淬煉,最終成為質地細膩、造型精美的黑陶藝術品。當這些器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與思想后,便有了溫度。當曲珠凝望著這些作品,仿佛那些過往時光的回憶與情感被喚醒,從前的生活方式與生命體驗通過一件件作品輝映著當下的生活。他經常會欣賞自己最心愛的黑陶作品,感慨地說,“這世界上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件手工黑陶,傳統手工技藝的手法機器代替不了,所以每件親手創作的黑陶都是孤版,不可能完全一樣,每一次作品出窯,都是我最欣喜和興奮的時刻?!?/p>
圖為曲珠的黑陶作品在察雅縣進行非遺展示
追尋極致之美
陶器是美學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器物背后所承載的精神氣息,只能通過作品來感知?!昂谔諢乒に嚜毺?,跟其他元素結合,經歷一燒一熏就都是黑的,不管上面有什么別的材料,全部都會被覆蓋?!钡閺奈聪脒^停滯,“繼承發展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是零,其實每一次試驗不一定都有結果,但我想怎么試驗都可以,我覺得只要一直保持好奇心,不停地嘗試,不斷地深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意義?!?/p>
2023年3月,高原正是春寒料峭的時節。為了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帶領徒弟達瓦卓瑪、益西曲措一同前往江西景德鎮學習,通過現場觀摩、操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配料、拉坯、上釉、燒制,尤其是對瓷器燒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曲珠說:“去景德鎮之前,我們黑色為主,景德鎮學習完,我們掌握了七八種顏色,同時對控制溫度了解得更精細?!?/p>
古老技藝不退場
黑陶不同于普通商品,它肩負著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技藝的傳承。如何讓黑陶走入市場?黑陶文化怎么傳播?是曲珠經常會思考的問題。為了讓察雅黑陶更具市場競爭力,他還增加黑陶的實用性價值開發,除去裝飾作用以外,制作了茶壺、茶具等黑陶產品?!疤掌髯畛蹙褪巧钇髅?,現在我也在研究如何做一批黑陶餐具,讓黑陶走向大眾生活?!?/p>
刻刀閃爍,曲珠一只手托著成型陰干的陶器,一只手上拿著一把有弧度的刻刀,輕輕地描畫、雕刻、勾挑,一招一式充滿了對這項工藝的熱愛。在這條道路上,憂慮和冷遇曾經存在過,但曲珠從沒有妥協放棄,他相信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曾經中斷過的技藝,希望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煥發新的活力。黑陶既屬于過去,又屬于未來?!痹谂c黑陶相伴的日子,他神情總是平靜而堅定。(王小林 梁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