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現場。趙越攝影
8月14日上午,西藏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近五年來,我區累計開展各類考古調查發掘項目130個,其中主動性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37個,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16個,配合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項目77個。
【成果】
近五年來 我區主動性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共37個
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少國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介紹,在主動性考古調查方面,主要包括2018年以來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人類活動歷史及環境影響專題”調查項目和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以及茶馬古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在主動性考古發掘方面,主要包括尼阿底遺址、邦嘎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等考古發掘項目。在搶救性考古發掘方面,主要包括山南市那龍溝墓地、阿里地區噶爾縣覺莫林墓地、普蘭縣吉讓墓葬、日土縣熱幫鄉龍門卡村日冬墓地、山南市乃東區桑嘎墓地等10個搶救性考古發掘。在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方面,主要包括改建鐵路青藏線格爾木至拉薩段電氣化工程(西藏境內)文物調查、勘探及評估工作,拉薩貢嘎機場新建第二跑道項目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等一批配合基本建設考古調查發掘項目。
【提升】
實施一系列考古項目 建立考古學文化序列粗略框架
通過一系列考古項目的實施,西藏文物考古事業在舊石器、新石器、佛教、歷史時期考古等領域收獲了重大發現,基本摸清了文物資源狀況,建立了考古學文化序列框架,提升了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水平,構建了西藏地區史前物質文化史發展脈絡?!巴瑫r,我們在人才隊伍、學術科研、文物保護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痹S少國介紹。
其中,桑達隆果墓地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充分表明了文物考古工作在加快構建西藏早期文明發展脈絡,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揭示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尼阿底遺址、故如甲木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在文化旅游、社會教育、公眾服務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組織開展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唐蕃古道等一系列考古調查,特別是2018年以來組織開展的阿里地區文物考古工作,在舊石器考古和早期金屬時代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版了《西藏文物志》系列叢書、《西藏文物地圖集》《皮央東嘎》《昌都卡若》《拉薩曲貢》《青藏鐵路西藏段考古報告》等學術成果。
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對西藏西北部高海拔區域的那曲、阿里開展的一系列探尋舊石器時代遺存的考古調查中,在廣袤的“無人區”發現了大量的地表石器采集點、洞穴遺址、古湖濱營地遺存等,從第四紀地質地貌信息、石器類型特征兩個方面為高原上存在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線索。早期金屬時代考古方面,組織開展了格布賽魯墓地、曲踏墓地、桑達隆果墓地、故如甲木墓地等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類型豐富,文化面貌復雜多樣,成為進一步探索西藏地方考古學文化發展及早期社會復雜化的新依據。夏達錯遺址、瑪不錯遺址、拉頗遺址、當雄墓地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打制石器、磨制石針、骨器、陶器、黑白圍棋子、雄獅朱雀紋金耳勺、青金石等為展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歷史時期考古方面,對以藏東吐蕃摩崖造像、拉薩協山谷摩崖造像、帕當巴寺、夏魯寺等歷史時期文化遺存的考古調查與研究,有力證明了西藏自古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歷史事實。此外,對“南亞廊道”等交通路線的考古調查,進一步深化了對歷史時期西藏與祖國內地及周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認識。
【展望】
我區文物部門多措并舉 未來將加強考古人才隊伍建設
下一步,西藏文物部門將擴大考古調查的覆蓋度,提升學術質量,加快重點遺址的發掘,運用中國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準確識別不同時期考古學遺存的性質和年代,構建西藏考古學文化體系,豐富早期中華文明研究內容。
積極推進多學科全面介入,注重絕對年代學數據積累,重視史前至歷史時期的區域宏觀尺度和遺址微觀尺度的環境變化,注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本地特點,及其與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和社會轉型的關系,開展古人類DNA和同位素研究,探明人類高海拔適應策略及族群關系。
針對高原特殊環境,研發現場遺跡及出土文物保護新技術,將文物保護由實驗室前移至考古現場,使大量質地脆弱或易損文物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妥善保護,有效留存文物信息,為后續遺址保護、考古研究和展覽陳列提供真實、完整、有效的考古材料。
多措并舉加強考古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自治區文物考古標本庫房建設,深化西藏文物考古和研究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建立以西藏本地文物考古機構為主體、全國文物系統對口援助相結合的工作體制,健全文物考古成果共享與轉化工作機制。(西藏商報記者 趙越)